新闻资讯
育见未来 学而不怠——北美中心教师赴京参加国际教师发展大会
2018年5月26日-27日,由顶思TopSchools主办,北京海淀凯文学校承办的首届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顺利举行,大会为期两天,得到了国际文凭组织IBO、剑桥大学国际考评部CAIE、亚洲协会国际教育中心等多方支持。
这样的顶级盛会只要吸取些许养分,都会对未来的教育工作受用无穷,北美中心必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提升机会;在学校的支持下,尹倩老师、韦超老师、韩璐老师赴京进行了这两天一夜的学习与交流。
会上,来自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广东外国语大学和众多知名国际学校的近50名重磅嘉宾以及500多名一线国际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就世界教育创新与变革浪潮下国际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未来发展课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以“育建未来——国际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旨,以国际教育融合实践的分享为核心,通过主旨演讲、圆桌讨论、学科专题分论坛和多元化的工作坊等丰富的形式,为参会教师们提供更多学习与交流的空间。
从教育管理到教学方法,从跨文化思维到STEAM项目教学,从多学科融合到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工作坊主题精彩纷呈,思维汇聚,我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从与会的三位老师热腾腾的分享中感受这场国际教育峰会的“无尽奢华”:
在本次参会的过程中,来自各国的国际教育专家不但高屋建瓴地阐释了全球素养的有机构成,而且具体实际地以workshop的形式传授了教学方法。这次学习既让我感到惶恐,又让我略感欣慰。我惶恐的是和诸位专家相比,我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地方,这给了我继续努力提升教学品质,完善教学方法的动力;让我欣喜的是,专家提出的全球素养与六中北美中心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不谋而合,而且在workshop中专家传授的不少教学方法,也是我们北美中心的老师们在日常教学以及课外活动中贯穿始终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六中北美中心的孩子从高一入校到高三毕业,会飞速成长,并实现人生突破的原因。
在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今天,中国大国形象崛起需要新一代拥有全球素养的青年人为之奋斗。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的教育,而学校教育质量中最大的变量就是老师的思维广度和授课质量。我会继续努力,提升自我,为北美中心的孩子们成为拥有全球素养的优秀中国新一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韩璐 Luna
在26号下午的分论坛里,我看见一位幽默风趣的AP心理学老师,以自己丰富的学识和流利的英语把原本已经兴奋过的听众再次调动起来。我看见,一位教授IB经济学的老师,在讲述经济学的人物和事件时,透露出对中国诗歌和哲学的热爱。我看见,一位设计IB中英文学对比课程的老师居然从前一位老师的经济学讲座中读出了文学的意味,提出:文学和经济学一样,都可以用人物来重构一门学科。在佩服他们的学识,智慧以及视野的同时,我想到了此次和我一起来京学习的两位老师。我看见,理科组长韦超老师在火车上认真地刷SAT文法题。我还看见,有着多重身份(听力老师、写作老师、地理老师,西方艺术老师)的韩璐老师如学子般热忱地参与和外国专家的对话。看见即是所得。“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只有做更好的学生,才能做更好的老师。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今后要努力的方向。
尹倩 Maggie
steam课程是个很热的话题,以前总是认为steam课程是个高大上的项目,没有充足经费,没有高端实验室,就没法搞起来。上海万科双语学校的陈琰彦就告诉我们在steam项目中最重要的不是经费和实验室而是老师。她给我们展示了她设计的一系列跨学科的科学小活动,非常精彩,受益匪浅。陈老师的讲话中指出实验和知识不应该被分开,验证性实验和实践性实验应该是同样重要的。我们北美中心也一直立志于发展steam项目,接下来我会尝试先从一些小的科学活动逐渐进行steam项目的实践。
另外一个是Peer to Peer同辈学习,这也是个很热的话题。其实我们北美中心都是小班教学,每班的同学不超过25人,非常适合进行分组教学,以及使用Peer to peer的同辈教学。我们之前就设计过学生课堂的活动,其实就是peer to peer的一种形式。现在看来要把它做成传统坚持下来。
接下来注重跨学科能力的融合。其实IB课程,AP课程等注重学生对于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应用。比如说当上海尚德实验学校的徐锐老师讲圆的概念时就注重学科的融合。他会先介绍圆的基本概念接着用不同的工具画圆,接着研究圆有哪些应用以及圆有哪些变化,最后联系到圆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比如说圆满。讲课的过程中将圆与工程,艺术文化各个方面融合,让孩子们得到跨学科的体验。我们北美中心的老师也一直在做着这方面的尝试,我们曾经将物理的机械原理和化学的光谱实验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还将生物中的人体免疫与英语教学融合在一起,帮助孩子进行跨学科学习。
最后是分层次教学,并且注重孩子的反馈。同一个班级学生的程度总会有差异,学习目标要分成不同的层次。包括作业都可以分成不同的等级。来自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的数学老师尹骁予在进行数学课的教学中,将数学作业设计成游戏,分为金牌,银牌,铜牌,分别代表不用的难度等级的题目,孩子可以在不同区域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完成不同难度的题目,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数,达到一定的分值孩子们就可以获得进入下一关的门票,其实这就是一种分层教学。学生层次的差别决定我们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要求他们,但是他们都需要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就是得到进入下一关的门票。并且我们要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尹骁予老师会要求学生在活动后写一份报告标出自己原来认为这个问题是什么,现在觉得其实应该是怎样。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通过这个报告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我们北美中心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很注意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差异,我们会有挑战性的作业,也有每个人必须要完成的基础版的作业,通过分层教学帮助孩子学习。
通过这次学习我们接受到了全球最顶尖的国际教育理念,回来以后我们会将这些理念和我们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学以致用,帮助我们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体验,成为更好的自己。
韦超 Jenny